故意殺人是極其嚴重的犯罪行為,故意殺人致死更是會引發(fā)社會的高度關注,其判決結果關乎著法律的公正與社會的公平正義。那么故意殺人致死究竟會如何判決呢?接下來為大家詳細解答。
一、故意殺人致死的怎么判
根據(jù)我國《刑法》第二百三十二條規(guī)定,故意殺人的,處死刑、無期徒刑或者十年以上有期徒刑;情節(jié)較輕的,處三年以上十年以下有期徒刑。在故意殺人致死的案件中,法院通常會綜合多方面因素來量刑。
犯罪動機。如果是出于卑劣的動機,如為了謀取財物、報復社會等而故意殺人致死,那么在量刑時往往會從重處罰,很有可能會被判處死刑立即執(zhí)行。例如,一些搶劫殺人案件,犯罪人僅僅為了獲取被害人的財物,就殘忍地將其殺害,這種情況下犯罪動機極其惡劣,社會危害性極大。相反,如果是因受到被害人長期的迫害、虐待等,在激憤之下實施的故意殺人行為,這種情況下犯罪動機相對不那么惡劣,可能會被認定為情節(jié)較輕,量刑會相對較輕。
犯罪手段。使用極其殘忍的手段故意殺人致死,如肢解、折磨等,會讓犯罪的社會危害性和惡劣程度顯著增加,一般會被判處較重的刑罰,如死刑或無期徒刑。而如果是使用相對平和的手段,如使用藥物等相對不那么暴力的方式殺人,在量刑時可能會有所考量。
犯罪后的表現(xiàn)。犯罪人在殺人后如果有自首、立功等情節(jié),根據(jù)法律規(guī)定可以從輕或者減輕處罰。比如犯罪人在殺人后主動向公安機關投案自首,如實供述自己的罪行,或者協(xié)助公安機關偵破其他重大案件,有立功表現(xiàn),法院在量刑時會予以考慮。相反,如果犯罪人在殺人后毀尸滅跡、偽造證據(jù)、逃避偵查等,會被認為認罪態(tài)度不好,可能會加重處罰。
被害人一方是否存在過錯也會影響量刑。如果被害人對案件的發(fā)生存在一定的過錯,如長期對犯罪人進行挑釁、侮辱等,那么在量刑時會適當對犯罪人從輕處罰。
二、故意殺人致死有自首情節(jié)怎么判
自首是指犯罪以后自動投案,如實供述自己的罪行的行為。對于故意殺人致死有自首情節(jié)的案件,法律規(guī)定可以從輕或者減輕處罰。
在司法實踐中,雖然有自首情節(jié),但由于故意殺人致死本身是嚴重的犯罪行為,所以具體的量刑還是要根據(jù)案件的具體情況來判斷。如果犯罪人的自首情節(jié)能夠為偵破案件、節(jié)約司法資源等起到重要作用,同時結合其他情節(jié),如犯罪動機、手段等并非極其惡劣,那么有可能會在十年以上有期徒刑到無期徒刑這個幅度內量刑。
例如,在一些鄰里糾紛引發(fā)的故意殺人致死案件中,犯罪人在案發(fā)后主動到公安機關投案自首,如實供述了自己的犯罪行為。經(jīng)調查發(fā)現(xiàn),案件是由于鄰里之間長期的矛盾積累,在一次激烈沖突中犯罪人失去理智將被害人殺害。這種情況下,法院可能會考慮犯罪人的自首情節(jié),以及案件的起因等因素,判處犯罪人十年以上有期徒刑。
但是,如果犯罪人的犯罪手段極其殘忍、動機特別卑劣,即使有自首情節(jié),也可能不會大幅度從輕處罰,仍然有可能被判處死刑。比如一些為了報復社會而隨機選擇目標進行殺害的案件,犯罪人雖然自首了,但由于其行為嚴重危害社會安全,社會影響極其惡劣,法院可能還是會判處其死刑。
對于有自首情節(jié)的故意殺人致死案件,法官在量刑時還會考慮自首的時間、方式等因素。如果是案發(fā)后立即自首,表明犯罪人悔罪態(tài)度較好,在量刑時可能會給予更多的從輕考慮;而如果是在公安機關已經(jīng)掌握了大量證據(jù),即將對其實施抓捕時才自首,那么從輕的幅度可能會相對較小。
三、未成年人故意殺人致死怎么判
未成年人由于其身心發(fā)育尚未成熟,在法律上對他們的處罰與成年人有所不同。根據(jù)我國法律規(guī)定,已滿十六周歲的人犯罪,應當負刑事責任。已滿十四周歲不滿十六周歲的人,犯故意殺人、故意傷害致人重傷或者死亡、強奸、搶劫、販賣毒品、放火、爆炸、投放危險物質罪的,應當負刑事責任。已滿十二周歲不滿十四周歲的人,犯故意殺人、故意傷害罪,致人死亡或者以特別殘忍手段致人重傷造成嚴重殘疾,情節(jié)惡劣,經(jīng)最高人民檢察院核準追訴的,應當負刑事責任。
對于未成年人故意殺人致死案件,在量刑時會遵循教育為主、懲罰為輔的原則。一般情況下,不會判處未成年人死刑,包括死刑緩期二年執(zhí)行。
對于已滿十六周歲不滿十八周歲的未成年人故意殺人致死,法院會根據(jù)具體情節(jié)進行量刑。如果犯罪情節(jié)較輕,可能會判處三年以上十年以下有期徒刑。例如,一些未成年人可能是因為在學校受到同學的欺凌、侮辱,在一時沖動之下實施了故意殺人行為。這種情況下,法院會考慮到未成年人的年齡、心智發(fā)育情況以及案件的具體起因等因素,做出相對合理的判決。
對于已滿十四周歲不滿十六周歲的未成年人故意殺人致死,通常會在十年以上有期徒刑到無期徒刑的幅度內量刑,但會從輕或者減輕處罰。因為這個年齡段的未成年人雖然已經(jīng)具備了一定的認知能力,但心智仍然不夠成熟。比如一些未成年人可能是受到不良社會因素的影響,參與了一些犯罪團伙,在團伙的教唆下實施了故意殺人行為。在這種情況下,法院會綜合考慮未成年人的被教唆情況、自身的認知能力等因素進行量刑。
對于已滿十二周歲不滿十四周歲的未成年人故意殺人致死,需要經(jīng)最高人民檢察院核準追訴才會負刑事責任。在量刑時同樣會充分考慮未成年人的特點,盡量給予他們改過自新的機會,促進他們的教育改造和回歸社會。
綜上所述,故意殺人致死的判決需要綜合多方面因素考量,自首情節(jié)和未成年人犯罪情況也會有不同的量刑規(guī)則。關于故意殺人致死案件中犯罪人的精神狀態(tài)對量刑有何影響、被害人親屬的諒解書在量刑中起到多大作用等問題,可能會讓大家產生疑問。以上內容僅供參考,法律咨詢具有特殊性,如有疑問建議本站在線咨詢律師,獲取更專業(yè)的幫助。